0

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zz)

Posted by Jeremiah Chu on 十一 30, 2008 in 小组分享

[align=center]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
南方周末   2007-05-31 16:21:39 [/align]  
□余虹
  
  [b]一名凶手开枪打死了32个人,凶手本人饮弹自尽。在守夜仪式上他们点燃了33根蜡烛,为33个生命祈祷。牧师看着33根蜡烛说:“当那名凶手在开枪的时候,我相信他的灵魂在地狱里,而此刻,我相信上帝也和他的灵魂在一起,他也是一个受伤的灵魂。”  
  与33根蜡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加爵被枪决后的骨灰至今还孤独清冷地在那里没人收留,包括他的父母。 [/b]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正在波士顿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名凶手开枪打死了32个人,凶手本人饮弹自尽。刚听到这一消息时有些震动,但震动很快过去了,因为这种事听多了见多了;当风闻凶手是中国人时有些不安,毕竟自己是中国人,仿佛自己也脱不了干系,但不安很快也消失了,因不久便有更正,凶手不是中国人;再听说美国人在悼念活动中竟连凶手也一起悼念,我惊讶了,这惊讶久久不能平息。
  一天在去波士顿大学的途中,一名同行的中国留学生对我讲了事发第二天晚上他们社区的守夜祈祷。她告诉我在守夜仪式上他们点燃了33根蜡烛,为33个生命祈祷,这让我惊讶。她向我转述了守夜仪式上人们的悲伤以及他们的言谈,其中一位牧师的话让我惊讶。这位牧师看着33根蜡烛说:“这里的每一根蜡烛都象征着一个生命,它们现在都很平静,我相信他们都在上帝那里得到了安息。当那名凶手在开枪的时候,我相信他的灵魂在地狱里,而此刻,我相信上帝也和他的灵魂在一起,他也是一个受伤的灵魂。”
  这之后,我又看了一些相关报道,这些报道继续让我惊讶。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4月20日中午举行的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次日,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草坪上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是33块,其中一块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赵承熙的悼念碑旁边也放着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其中有两个纸条这样写着:“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赵,你大大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勇气与关爱。你已伤了我们的心,但你并未伤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坚强更骄傲。我从未如此因身为弗吉尼亚理工学生而感到骄傲。最后,爱,是永远流传的。艾琳。”
  再后来,我在网上和报上发现,不只是我一个中国人对美国人的做法感到惊讶和意外,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就在我听到那名波士顿大学中国留学生对守夜仪式的转述之后,我便打电话问了国内的几位研究生和朋友。我的问题是:“如果我们要为这次事件举行一个悼念仪式,我们会烧几炷香?”他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32炷。当我告诉他们美国人的做法时,他们也惊讶了。
  于是,一个问题缠绕着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33”这个数字为什么让我们惊讶?为什么我们只想到“32”而不会想到“33”?那个让我们惊讶和意外的“33”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33”的地方缺少什么?为什么我们只有“32”的悲伤经验,而没有“33”的悲伤经验?换句话说,为什么在我们的悲伤经验中没有凶手的位置?为什么凶手理应是愤恨的对象,而非悲伤的对象?
  悲伤的经验起于爱,我们因爱被害者而悲伤,当悲伤将凶手包含在其中时,爱同样给予了凶手。我们所惊讶并陌生的就是这种爱:对凶手何以不恨而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在枪击事件发生后,我们至少看到三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与反应:第一种是为受害者悲伤,憎恨凶手,这是最为通常的悲伤经验,它的前提是善恶区分,特点是爱憎分明;第二种反应因受害者是敌人而幸灾乐祸,这里没有悲伤只有快乐,没有爱只有恨,它的前提是敌我区分;第三种反应是既为受害者悲伤也为凶手悲伤,它的信念是一切生命都有同样的价值,或者说生命的价值高于一般的善恶敌我区分的价值。
  我们熟悉第一、第二种,而惊讶和陌生于第三种。那第三种感受与反应中就有我们不熟悉的爱。于是我想问:我们熟悉的爱是什么?它与我们不熟悉的爱有什么不同?
  我们熟悉的爱乃有分别的世俗之爱,不熟悉的爱乃无分别的神圣之爱。
  一般来说,世俗之爱主要有两种形式:1.以亲疏敌我区分为基础的爱;..以善恶是非区分为基础的爱。第一种爱是最原始本能的爱,是本能的自我之爱或自爱,它的基础是利害关系,即对我有利者爱,对我无利者不爱,对我有害者恨;对我有大利者大爱,对我有小利者小爱;对我有小害者小恨,对我有大害者大恨。由于血缘关系是最原始本能的利害关系,所以血缘上的亲疏远近决定了爱的等差或爱与不爱,而当亲疏关系恶化为敌我关系时,等差之爱便转换成了恨与爱的对立。通常的自私自利、狭隘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地方主义中深藏的就是这种爱,而所谓阶级斗争中也活跃着这种爱。在这种爱的背后可能潜藏着对他国、他族、他乡、他人、别的阶级的疏离、冷漠甚至仇恨。这种爱是我们最熟悉的爱,也是我们习以为常并在无意识中践行的爱。在那种因受害者是敌人而幸灾乐祸的感受中,我们看到了这种爱的极端样式。第二种爱是文明程度很高的爱,它的根据是社会正义和道德善恶,即对义者爱,对不义者不爱,对大不义者恨;对善者爱,对小恶者不爱,对大恶者恨。这种爱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在为受害者悲伤而怨恨凶手的悲伤经验中,我们看到的是这种爱,在狭隘的道德主义情感和律法主义情感中我们看到的也是这种爱。
 显然,让我们惊讶的爱是另一种爱。这种爱超越了所有世俗之爱的偏爱与选择,它不以亲疏敌我、义与不义、善恶是非的区分为前提和条件,它爱人如己,爱义人也爱不义的人,爱善人也爱恶人,“33”这个数字就是这种爱的见证。这种爱只有爱而没有恨,那是一种来自基督启示并在长期的信仰实践中培育起来的神圣之爱。
  一种“爱敌人”、“爱恶人”的爱的确让我们惊讶,一种“与恨彻底割断了牵连”的爱的确让我们意外。尽管在我们的传统中也有宽恕、大度、以德报冤、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美德,但却是一些太过脆弱的美德,它不仅缺乏强大的文化观念支持和信仰实践的支撑,更是在以牙还牙、爱憎分明的腥风血雨中不堪一击。
  “恨”是一种原始的非理性情结,也是一种传统的道德理性情结,它们都寄生于世俗之爱。爱亲友与恨敌人二位一体,于是有“对敌人的同情就是对同志的残忍”之论;爱善人与恨恶人一体不可分,于是有“疾恶如仇、爱憎分明”之说。有爱就有恨,仿佛天经地义,亘古不移。然而,十字架上的真理却见证了另一种爱,一种与恨分离的爱。耶稣说:“爱你们的敌人并为那些迫害你们的人祷告……天父的光既照好人也照坏人;天父的雨既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马太福音》)耶稣一生的讲道与践行都在向人们启示这种无条件、无分别、化恨为爱的爱。这种爱经过两千多年的基督信仰传播,已成为西方文明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并铸造了一种相当普遍的信念和实践态度,于是才有了“33”那个令我们惊讶的数字。
  一种化恨为爱的爱并不是与社会正义相冲突的爱,并不是不要社会正义的爱,而是一种在正义的要求与践行中将爱贯彻到底的爱。一个有圣爱情怀的人也会主张惩罚凶手,因为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罪行承担责任,这是社会正义的基本要求,但他不会怀着对罪犯的仇恨来实施这种惩罚,而是在惩罚中有一种巨大的悲伤和怜悯,他会因一个生命被罪行所毁而痛惜,他会为罪人的不幸堕落而伤心。这种爱对己是一种悲剧性的告诫,因为自己也可能犯罪;对罪犯是一种同情式的惋惜,它会撼动罪犯内心那顽固的恨。与之相反,如果我们把惩罚罪犯的正义要求变成对他的深仇大恨,把对罪犯的惩罚变成一种泄恨的方式,恨就不仅会中断我们对自己可能犯罪的警醒,还会强化我们由正义要求而滋生的恨。至于对罪犯,这种恨会让他更为凄凉地走上不归路,并与自己的恨纠缠不清。
  其实无论是民众对凶手的恨,还是凶手对被害者的恨,都可能是一种出于正义要求的恨。赵承熙杀人的直接心理意向是恨。在遗书中他说:“你们要什么有什么。光有宾士轿车还不够,你们这些被宠坏了的家伙,有了金项链还嫌不够,有了伏特加酒和干邑白兰地酒还嫌不够,你们放浪形骸还嫌不够。”在录像带上他充满怨恨地说:“你们原本有1000亿个机会可以避免今天这种下场,却把我逼到墙角,让我只剩下一个选择,这是你们自己决定的。”显然赵承熙的恨出于他对社会公义和道德之善的坚持,这种恨的积累使他失去了以恰当的态度来对待不公与不善的理性,最后致使他疯狂地走向犯罪,并将这种犯罪看作是伸张正义的壮举,为此他才说:“我死得像耶稣基督一样悲壮,得以启发后世的弱者和弱势族群。”赵承熙的凶杀让我想起了三年前杀死四位同学的马加爵。在执行死刑前记者问他:“你是想通过杀人发泄什么?”马加爵回答:“恨,反正那段时间真的是很恨他们……他们不光说我打牌作弊,而且说我平时为人怎么怎么样。他们说的与我一直以来想象中的自己很不同,我恨他们。”记者又问:“有没有想过去和他们谈谈,交换一下看法呢?”马加爵回答:“没想过,不可能的,当时只想到恨……那段时间每天都在恨。必须要做这些事,才能泄恨,至于后果是什么,没去想。”在遗书中他说:“我决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的人一个教训,我决定给那些无情践踏、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显然,马加爵的恨也有道德正义的理由:人格尊严不容侵犯,他也把杀人看作伸张正义的方式。
恨是一种非常危险的非理性激情,不管它来自何处,都可能导致罪,尤其是来自正义要求的恨。历史上形形色色以“正义之剑”杀人的罪实在是太多了,马、赵只不过是其中的小巫而已。以伸张正义之名而产生的恨可能导致十分邪恶的罪,于是,爱的问题最终将我们引向恨的难题。恨是一种非常隐蔽而顽固的罪恶之因,尤其是在正义的名义之下,因此,重要的不是道德上的是非,而是心理上的爱恨。也许,如何消除恨,才是杜绝罪恶的首要问题。显然,只有爱可以否定恨并战胜恨,而恨不仅不能否定恨和战胜恨,还是滋生恨的土壤,所谓“因恨生恨”。世俗的爱恨情仇之所以轮回不已,其主要根源就是它们之间割不断的纠缠。
  与33根蜡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加爵被枪决后的骨灰至今还孤独清冷地在那里没人收留,包括他的父母。马加爵的父亲说:“骨灰我们不要了,就当我们没有这个儿子,让一切都过去吧!”马父真的不想要儿子的骨灰吗?马加爵所在村子的村主任马建伦对三年后来采访马家的记者说:“马建夫一家老实本分,善良处世,但马加爵这个事天下皆知,让全家背上恶名,再把骨灰弄回来,他们怕再被人指脊梁骨啊!”不单有普通人指脊梁骨,还有社会机构的歧视,甚至执行死刑也不通知家属。种种不光彩的压力都让这个父亲难以坦然地处理儿子的后事,以至于马加爵的姐姐在听到弟弟被枪决后绝望地恳求社会和人们:“我们会接受事实,但却有一个请求:请善待我们!”
  与马加爵家人的不幸遭遇相比,赵承熙的家人就幸运多了。因为在美国社会的大多数公众眼里,他们也是受害者,甚至是更大的受害者。当赵的姐姐代表家人公开道歉后,马上有人在网上回帖说:“这不是你或你家人的错误。”
  我在前面提到的那名波士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还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和一位美国教授谈起这次凶杀事件,脱口而出说这次凶杀让32个家庭失去了亲人,这个教授马上纠正她说:“不,是33个家庭失去了亲人。”对凶手及其家人的宽容,在美国民众中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精神。1991年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卢刚开枪打死了5名教师和同学,最后自尽。事后第三天,受害人之一的副校长安妮女士的三位兄弟就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公开信,信上说:“安妮相信爱和宽恕。我们也愿意在这一沉重的时刻向你们伸出我们的手,请接受我们的爱和祈祷……此刻如果有一个家庭正承受比我们更沉重的悲痛的话,那就是你们一家。我们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与你们分担这一份悲痛……”
  一个经过了神圣之爱洗礼的社会,是一个共同以爱来承担罪恶与不幸的社会,是一个化解仇恨的社会,那里的人有福了;一个没有经过神圣之爱洗礼的社会,是一个爱恨情仇轮回不已的社会,在此人们不仅世世代代饱尝了世态之炎凉和仇恨的苦果,也混混噩噩地参与了这种炎凉与仇恨的铸造。唉,19世纪德国诗人里尔克的诗句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了:“既不了知痛苦/亦不懂得爱/那在死中携我们而去的东西/还深深地藏匿。”
  什么时候,那陌生的爱才会进入我们的灵魂,成为中断爱恨情仇轮回的巨大力量?
  
2007/5于波士顿

 
0

感恩节快乐!Give Thanks

Posted by Faye on 十一 27, 2008 in 敬拜赞美

Give thanks with a grateful heart.献上感恩的心,
Give thanks to the Holy one.归给至圣全能神
Give thanks because he’s given Jesus Christ his son.因他赐下独生子主耶稣基督.
And now, let the weak say, “I am strong.”如今软弱者已得刚强,
Let the poor say, “I am rich.”贫穷者已成富足
Because of what the Lord has done for us.Give thanks.都为主已成就了大事.感恩.感恩.感恩…. [

 
0

转载:别不了的司徒雷登

Posted by Jeremiah Chu on 十一 26, 2008 in 小组分享

几周以前在青年团契,曾经以传教士司徒雷登在中国创办的燕京大学(解放后中国停办所有的教会学校,其遗址即今北京大学所占用的燕园)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为题进行了一次分享。日前从《环球时报》得知,司徒雷登,这个在中国中学教材上被误解多年的名字,终于第一次得到了相对客观的评价——其骨灰按照遗愿被葬在了中国。这里转载傅先生的一篇文章,对其人的来龙去脉作了相对全面的梳理,文字一般,但评价及其公允,基本史实得当。特转载于此:
[b]魂兮归来,司徒雷登
傅国涌 [/b]
因为毛泽东的那篇《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这个美国人曾经在中国家喻户晓。1949年8月2日,他黯然离开南京,告别这片生活了50年的国土。2008年11月17日,在他离世将近半个世纪之后他的骨灰终于在杭州下葬,这是他的出生地,他生命的第二故乡,他在这个城市度过了幼年和青年的14年时光。快60年了,时间改变了一切,时间又改变不了一切。司徒雷登这个名字连同他创造的事业,仍在历史的深处。我们这才可以理解此次的下葬之举,以及由此在新闻界引起的反应,连日来我本人就接到了不少记者的有关电话。
司徒雷登曾说自己是“中国人多于美国人”,决不是一句嘴上的空话,他用行动一次次证明过对中国的至爱。1926年,就在著名的“三一八”惨案发生前夕,因为停泊在天津大沽口的日本军舰拒绝中国军队检查,引起交火,包括美国驻华公使在内的八国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他和18位在华的传教士、教授联名写信给美国公使麦克默理,认为中国军队并非故意袭击外国军舰,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只会激发中国的排外情绪,美国参与这样的行动是不明智的,只会损害中美关系。他甚至亲临美国使馆抗议,当面指责并告诫美国公使。当时几乎所有北京的英文报纸都站在了另一边,但他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立场。
他办燕京大学也完全是为了中国人,燕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的个人努力之上,在这所大学,他把中国化和世界化奇妙地结合起来了,“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务”的校训激励了所有燕大学子,成为他们生命的动力。他一生的事业主要也是通过这所大学体现出来,那是他“实现了的梦想”。他在燕大的成就要远超过美国驻华大使这个职位。燕大在大地上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它的死亡,它永存在历史温暖而感伤的记忆中。难怪闻一多在《最后一次讲演》中要深情地赞美他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可惜这段话在收入中学课本时恰好被删节了,所以并不广为人知。
此刻,当司徒雷登魂兮归来,我感到,比他的教育家、宗教家身份以及作为中美友好的象征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世界公民,一个具有人类情怀的人,一个终生信仰并追求自由的人,他在回忆录中说:“我强烈地认为,人身自由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一条,我们所追求的绝大部分利益——即便不是全部的——就毫无意义。……与人们一起同具一种信仰,坚持自由是一切人的权利,相信一切人可以通过自由而得到发展,这个原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创办的燕京大学就很好地显示了他的精神追求,其中的核心就是自由,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他认为大学就是给学生以选择自由。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做到了什么,他明确地说,“保持中国的民族自由及其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实现太平洋的和平及全人类的进步事业是绝对分不开的。”他为自己能把一生献给这一事业而骄傲。直到晚年晃荡在他脑际的还是燕大校园里的柳丝,他留下的遗愿,就是希望有一天把他的骨灰葬在燕园未名湖畔,与他的妻子一起。因20世纪后半叶政治风云的变幻,他的这个遗愿一直未了。
对于司徒雷登来说,最终能魂归杭州也许是一种小小的安慰,虽然与他的遗愿并不吻合。此外,他父母、弟弟的墓都在杭州西湖边的九里松,而他被葬在杭州北郊工业区附近的一处公墓,也不是没有遗憾。历史的有些页码翻过去就翻过去了,有些页码却是永远翻不过去的,他无疑是属于后一种页码的,历史的深处自有他的位置。同时,他也不是属于某一个国度的,他属于世界。从这两层意义来看,在地理上,他的骨灰安葬在哪里,美国还是中国,杭州还是北京,西湖还是半山,真的一点也不重要了。作为中国人,我只知道内心对他怀抱深深的敬意。 

 
0

为杨佳默哀,不是为他的行为,而是为我们自己

Posted by Jeremiah Chu on 十一 26, 2008 in 小组分享

在中国,处理一个周老虎,要用将近两年的时间,而杨佳的死刑复核这么快就决定下来,的确让人感觉有些意外。此前杨佳案,并不是没有感觉到峰回路转的迹象,但高院的一纸死刑复核协定,让人感觉到这个新增加的法律程序,仍然没有突破中国千百年来的复仇文化。
多少年来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分清敌我,树立仇敌。“敌人”的形象自从学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就深深在我们的脑海里面扎了根,后来学习雷锋的一个榜样还是“爱憎分明不忘本”。这一切都根源于这个民族相信,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君不见xxx有言,XXX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与人斗,其乐无穷。
看看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校园枪击案吧。韩国凶手枪杀了32个无辜的生命,但牧师在追悼会上却点燃了33支蜡烛。其中一支是为凶手点燃的,因为“他也是一个受伤的灵魂”。在校园中,人们也为凶手摆放了鲜花,诉说着“爱是永不止息”这样对于我们很不可理解的道理(参见已故余虹教授在当时《南方周末》上的文章《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
无论如何,杨佳案注定是一个悲剧。杨佳犯罪,应该付出代价,但更需要的心理的辅导和爱的召唤。而我们以恶报恶,并不是导向社会正义的最佳途径,相反,它只能让这个社会增加仇恨。从此,在这个世界之外,又多了一个受伤的灵魂。
为杨佳默哀,不是为他的行为,而是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仇恨文化。原谅我们,原谅社会,没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够给你更多的关爱。

 
0

2008年11月30日青年团契赞美诗歌

Posted by Faye on 十一 25, 2008 in 敬拜赞美

1 弹琴歌唱赞美主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2/4ea965dcc02a468d.html
2 主的喜乐是我力量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2/c12c29b757ea8fbe.html
3 全然向你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2/3b44e59c918af4b6.html
4 求主充满我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2/a8fc9675d38d64b1.html
5 安静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35/0d1af9f9197251bb.html
6 我们呼求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2/6ed4814a7bb1b640.html
7 你与我同行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6/13c16d5f15a10a6f.html
8 爱使我们相聚一起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36/a2058d23c0c403b0.html
9耶稣爱你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2/83fc51b96d802ea7.html
10在主爱中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2/fca61bb11749aa5e.html

 
0

布什总统的见证

Posted by songwei on 十一 24, 2008 in 小组分享

这决定早于一年前萌生。那年夏天,我们到父母缅因州家里举行家庭团聚。葛培理牧师周末来访,在傍海的圣安斯小教堂给我们讲道。中午同往户外用膳。傍晚,家父叫大伙儿都来聚集,听葛培理牧师解答问题。看着葛培理牧师坐在炉边细谈,我心里忽有一亮的感觉──不是因为他说了什么,而是从他身上,我领略基督的温柔慈爱。次日早晨和他漫步,心下明白站在身旁的是个属灵伟人。一种饥渴慕义的心油然而生,我希望我的人生和以前有所不同。葛培理牧师并没有当面训斥劝戒,也没有叫我感到罪孽深重,他给我的感受是爱和接纳。
  翌年,这颗种子开始萌芽,我的生命渐渐变化,朝葛培理牧师所指引的方向前进。过去我一向自以为虔诚:经常上教堂,甚至教主日学,从小参与教会服侍,但从那周末起,信仰对我产生全新意义,我把自己的心重新献给耶稣基督。像我这样的罪人,上帝竟差他的儿子降世为我受死,让我藉着耶稣基督,得蒙奇异恩典。这救恩不分界限,只要信,便能得着。因耶稣基督活出了爱,我明白信(耶稣)确能变化生命。
  自从那次回家后,我便开始定时读圣经。友人伊凡士(Don Evans)极力邀请我参加他和钟士(Don Jones)等弟兄的查经班。这查经班于去年(一九八四)春成立,那时正值燃油危机,我们中土(Midland,德州)首当其冲,受害最烈。很多人需要安慰,需要力量和指引。于是几位弟兄聚在一块儿看圣经,互相鼓励。我一九八五年秋天参加,那时查经班已增至一百二十人。聚会分小组讨论,每组十至十二人,之后全体集合。每周钟士驾车来和我一同赴会。记得那时老是引颈盼望查经聚会的来临,对上帝话语的渴慕之情与日俱增,愈读就愈觉得圣经是那么明晰,那么有意义。我们读《使徒行传》,看使徒们建立基督的教会。次年读《路加福音》。每次聚会前,我都用几小时备课,尽量把讨论题想通,十分认真,但也用轻松的方法表达……。
  我和妻子劳拉(Laura)都积极参与教会的服侍(First Methodist Church of Midland)。我们参加家庭成长课,例如道森(James Dobson)的怎样教养孩童系列等。
  愈读圣经,我便愈发觉圣经对我意义深长。使我对所信的更明白,更坚定。我定时读圣经。伊凡士送我一本《每年读一遍》圣经,该书把圣经划分为三百六十五日,每天读点新旧约、诗篇、箴言。我每两年读完一遍圣经。期间抽些经文特别研读。我也经历祷告的能力,祷告内容多半是求指引,求智慧、忍耐、悟性和天上的事,不求地上的事。
  我的信仰让我明白我的人生所为何事,教我学习谦卑。我也知道踏上政途后,我们的信仰有可能被曲解。信仰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我相信应该活出信心,而不是自欺欺人。美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有信仰自由。国家领导尊重人民的信仰是十分重要的……。
  我知道信仰(基督)改变生命,因为它改变了我。我若不信上帝的旨意远超过人间纷纭众多的计划,我便不可能成为州长。政治变幻无常,民意变化莫测,今日的朋友是明天的敌人。有许多人不遗余力的谄媚奉承,有出于真心,有出于假意。但我把自己的生命建在不摇动的根基上。我的信仰使我得自由。因为不受羁绊,我方可看准、看清,知道问题症结何在;因为不受羁绊,我才敢独排众议,做对的事……。
  积(弟弟)就任佛罗里达州州长后两星期,我在德州奥斯汀教堂内,听到牧师(Mark Craig)说:“为官者必须诚实不诈。今天骗妻子,明天就骗国家,骗同事,骗自己。”“美国缺乏诚信的领袖。”“当上帝呼召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到流奶与蜜之地,摩西一直找藉口推辞。”牧师引古喻今,说:“今天的摩西会说:上帝,对不起,我有家庭,有事业,有我的人生。‘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将以色列从埃及领出来呢?他们必不听我。我本是拙口笨舌的。’主啊,你打发别人去吧!”但上帝不打发别人,最后摩西服从上帝,靠上帝的大能、引领与默示,在旷野领导以色列人四十年之久。牧师说:“美国需要领袖,需要有道德、有操守的领导人。”“只知分辨是非善恶并不足够。美国需有道德勇气的领袖起来,存正确的心,做正确的事。挺身而起,承当负责并不容易。连摩西也曾踟蹰。”
  会后,母亲说:“他说你呢!”
  当然,牧师这话是对每一个与会者说的。他呼召我们善用人生,纵使心不甘,情不愿,仍须站起来承担责任。他是说,我们不管从商、从政、在家、在社区,都当善用生命,存正确动机,做正确的事。但他这话,确击中了我的心坎。后来我和家人交谈,渐渐才下定主意参选总统。不论成败得失,我的家人仍然爱我,我的信仰仍支持我。
  过去五十多年来,美国道德日走下坡,昔日立国的根基、人民的价值和道德观,已荡然无存。人民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什么都由政府负责。是非的界线日趋模糊,演变成新的文化:“你感觉好便做”、“出了问题是别人的错”、“个人对自己的行为不须负责”。这是新文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都是受害者哩!人民心态已从舍己、节约,演变为奢侈糜烂;从承当责任,演变成推卸责任。政府权力愈大,人民就愈把责任都推给政府。新文化是:人民如果穷困潦倒,政府便须负责供养……。罪犯若对自己的行为不须负责任,那么当然不能囚禁他们,只好设法感化改造……。要改变这些风气,须从改变一个一个的心灵着手。政府可以花钱,但总无法把盼望和人生意义带给人民。因此政府应当欢迎宗教团体因为爱邻舍而举办的社区服务,例如托儿所、戒毒所、孕妇收容所等……。因为改变人心,就能变革社会。

 
0

喝下红豆汤,还是等候应许?

Posted by Faye on 十一 19, 2008 in 小组分享

“于是雅各将饼和红豆汤给了以扫,以扫吃了喝了,便起来走了。这就是以扫轻看了他长子的名分。” 创世记25∶34
以扫为了一碗红豆汤,竟把长子的名分卖给雅各。可知长子的名分代表其受益人能继承父亲两倍的产业,并在家中作主,简直是个令人垂涎的身分!以扫却因一时的软弱变得一无所有,多么沉重的代价!神的儿女,不要喝那红豆汤──只要坚持等候神的应许!
也许你感到处处碰壁,简直无法忍受下去。当你到了这种极限,你要不看到奇迹,要不堕进陷阱,但你必须坚持、忍耐,因为神说∶“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马太福音24∶13);保罗也道出事实∶“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使徒行传14∶22)。D.L.慕迪说∶“当火车还未到站时,切勿把车票扔掉。”紧记神应许你穿过黑暗的隧道。
我们常在神的应许和肉体的满足之间挣扎,因而感到疲乏、丧志,甚至想要放弃。千万别因一时痛快或寻求解脱而卖掉长子的名分!在神的道上站稳、抓紧他的应许,并确信他会看顾你一切需用。

 
0

2008年11月23日青年团契赞美诗歌

Posted by Faye on 十一 18, 2008 in 敬拜赞美

1 哈里路亚!来赞美主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27/2d647ae42d756064.html
2 寻找
http://music.7788y.com/…的约定/035寻找.mp3
我曾经像一只小小飞鸟,飞跃在这蓝天海上,
我无时无刻彷徨无助,找不到可以倾诉,
我曾经像一只小小飞鸟,穿梭在这城市之中,
我正在寻找那慈爱双手,那就是主耶稣。
主啊我要回到你身旁,我要回到你身旁,
那慈爱双手正等着我,来拥抱我。
主啊我要回到你身旁,我要回到你身旁,
那慈爱双手来拥抱我,那就是主耶稣。
3 认识袮真好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2/02e91a9d6e4112b3.html
4 云上太阳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2/99b49ab6dc418d6d.html
5 常常喜乐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2/2f5d71c492d3b67d.html
6 把冷漠变成爱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2/d73781acd570cbb6.html
7 最珍贵的角落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2/d812ea132362d761.html
8 爱使我们相聚一起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36/a2058d23c0c403b0.html
9 有一天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67/966dd2fc54a645cf.html
10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http://www.musicsky.org/MusicPlay/2/826cabe701e644ef.html

 
0

圣经中最美的10句

Posted by songwei on 十一 13, 2008 in 资源共享

圣经中最美的10句

1、"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新约·约翰福音》第1章)
What has come into being in him was life, and the life was the light of all people. The light shines in the darkness, and the darkness did not overcome it. "John 1-4,5"
这是是基督教神学思想的核心。这里的"光"指的是耶稣基督,"生命"指的是永生–战胜死亡,获得真理。
2、"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新约·马太福音》第7 章)
Enter through the narrow gate; for the gate is wide and the road is easy that leads to destruction, and there [...]

 
0

如果你们能常有我

Posted by Faye on 十一 11, 2008 in 资源共享

如果你们能常有我,你们要看见你们的人生有极大的改变。如果你们能常有我,无论别人怎样苦待你们、伤害你们、辱骂你们、逼迫你们,你们都能欢喜的忍受。如果你们能常有我,无论你们贫穷到甚么地步、卑微到甚么地步、名誉财产受到怎么大的损害,你们心中的喜乐还是不会受到丝毫的影响。如果你们能常有我,即使撒旦的攻击临到你们,他也只会像箭射到钢制的盾牌上一般。如果你们能常有我,你们便有丰盛的生命,这种丰盛生命将要在你们人生的各方面显明出来,使神得着荣耀,也使人得着福气。如果你们能常有我,你们便像枝子连在葡萄树上,又像树木栽在河边,必定四时常青,结实累累。如果你们能常有我,你们便有了一切。可惜,“你们不常有我”!

Copyright © 2013 展翅上腾青年团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8010904号